科学导报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国际刊号:2236-1879
国内刊号:14—0015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86253 人次
 
    本刊论文
试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研究东方落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主要探讨东方社会落后国家的历史命运和未来发展道路问题,这一理论对我国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基本国情,系统地阐述了在经济政治文化还比较落后的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怎么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理论。
      关键词:东方社会理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
  19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革命的失败,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马克思研究的视角也逐渐转到了东方国家。为了揭开东方社会之谜,马克思在50年代后期对东方社会内部结构作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在《1857一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节中对这一概念作了详尽的分析和阐述。70一80年代,马克思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完成了《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对东方社会性质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关于东方社会的性质、历史发展道路及未来前途的理论,即东方社会理论。
  首先,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不能把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模式套用到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中。如果“一定要我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要注定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①马克思在晚年研究人类学笔记的时候,就坚决反对把西方社会发展道路作为唯一尺度来衡量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反对把世界历史简单机械地运用到西欧模式中去。
  其次,东方社会历史进程的二重性。马克思以俄国为例,他认为俄国农村公社具有的二重性决定了它的两种发展道路和前途。马克思说到:“一方面,公有制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使公社基础稳定”,能够长期存在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另一方面,“房屋的私有、耕地的小块耕种和产品的私人占有又使个人私有化获得发展,而这种个人发展和较古的公社条件是不相容的”。②它们与公有制原则产生内在矛盾,这是公社解体的根源。根据对公社特殊二重性的矛盾分析,马克思对农村公社的历史进程作了纲要性的规定。他指明:“农村公社天生的二重性使得它只可能是下面两种情况之一,或者是私有制原则在公社中战胜集体原则,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一切都取决于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③也就是说,处于资本主义危机时代的俄国农社,在其现实的进程中,面临着两条对立的道路,一条可能选择的道路是俄国公社解体并向资本主义转化。另一条道路是发展公社中的集体原则,即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再次,东方国家要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必须进行社会革命。所谓卡夫丁峡谷指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所带来的极端不幸的灾难。而这种社会革命就是指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的革命,而不仅仅是在东方专制制度本身内的定期更新,也就是跨越卡夫丁峡谷,即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认为,俄国公社可能发展成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变成使俄国比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④但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即俄国爆发革命而允许公社自由发展,否则“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时机,而遭到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⑤
  最后,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后要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优秀成果。马克思在分析俄国农村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时指出,如果俄国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如果它要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西欧长期进化才取得的那些经济成就,那么,公社注定会随着俄国的发展而灭亡。“俄国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⑥,它“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用到公社中来。”,⑦的确,资本主义在以往几百年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远远超过了以往一切时代的总和。而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想超越资本主义阶段,俄国(东方国家)就必须享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来发展自己。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揭示了在落后的东方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趋势,但是由于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不发达,社会主义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因此东方国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同时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因为其中有高度发达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这些都是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现代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0世纪初,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设想的跨越道路。这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还在探索中,因此在发展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在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一些国家虽然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在后来的建设过程中基本上忽视了发展生产力,因而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处在困惑和徘徊的境地,造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于资本主义、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的客观现实,从而使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因此,可以说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没有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以前,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就不能说是最终得到了解决。因此,发展生产力仍然是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已经认识到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协调发展,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有的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只重视发展经济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
  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在文化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如何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满足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在当今社会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利用各种手段把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渗透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当中,成为他们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工具。例如:他们宣传所谓的“普遍人类价值”、“人权高于主权”等;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削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从而到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第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多元化导致了思想观念的多样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改变了传统的计划体制下利益格局单一的状况。人们在所有制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获得报酬的方式和多寡也就不同,思想观念作为经济利益要求的反映,必然也就呈现出多样化。例如,有的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个人的利益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三、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历史难题的科学思想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人低潮,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但是在发展中我们不仅要受到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击和干预,还有自身在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使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新高度、新境界,为东方社会解决世纪难题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首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根本体现。众所周知,我国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落后的文化和经济的基础上的,因而,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既是保持社会安定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⑧江泽民同志也强调:“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关键在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与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⑨可见,发展对于我国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对于在落后国家怎么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没有给出一个详细的答案,而科学发展观则要求我们应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对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所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相协调,相互促进,确保各方面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既要注重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又要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证中华民族一代一代地繁衍发展下去。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应有的状态和方式。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要对发展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就是因为只有这样的发展才符合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够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终取得成功。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延伸。马克思学说就是以现实的个体的人为出发点,认为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关怀。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由于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人的问题没有高度重视,在政策制定上出现了偏差,阻碍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关注人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安定和团结。科学发展观深刻洞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时代要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以人民作为社会主体的革命原理。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上量的增长,还包括质的提高,更要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我国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地打击了西方国家企图利用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西方国家只要有机会就会针对中国人权挑起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总是企图借用国际政治舞台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受到不良影响。而以人为本的提出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国家对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诬蔑。因为以人为本就内在地包含尊重人权的观念,它是指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为本;而尊重人权就是权力在民,即尊重个人,尊重人应具有的普遍的、一般的权利,同时尊重个人应具有的特殊权利,两者都把人的权利放在重要的位置,有利地表明了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态度。而中国在5.12汶川大地震和这场浩大的金融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胸怀与胆魄更加深刻地证明了我国对人权的重视。因此,我国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群众的重视,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群众史观,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延伸。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科学导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科学导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